​你知道离故宫仅200米远却安静清幽的普度寺的前世今生吗?

2025-07-27 23:56 来源:健乐园 点击:

你知道离故宫仅200米远却安静清幽的普度寺的前世今生吗?

相信很多人都去过北京,去过故宫,但你去过离人潮攒动的故宫仅200米,但却安静清幽的普度寺吗?你知道这里曾是清朝哪一位叱诧风云的大人物的府邸吗?让我带你走进普度寺,一探它的前世今生。

普度寺——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东华门外南池子大街东侧,普度寺前巷35号,它始建于明代,是明代小南城洪庆宫的遗址,与故宫相距仅200米。与故宫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相比,这里却少有游人,显得异常的安静与清冷,而在这安静清冷的背后却有着叱诧风云的人物和历史故事。

爱新觉罗-多尔衮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朝开国大将,很多的清宫剧里都有他的身影。他是顺治帝时期摄政王、和硕睿亲王,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。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,皇太极之弟,15岁就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,立下赫赫战功,17岁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,战功卓著,被赐号“墨尔根戴青”,年纪轻轻就成为正白旗旗主,崇德元年被封为和硕睿亲王,那年他24岁。1635年,多尔衮率军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等人,夺得元朝传国玉玺,促成了皇太极称帝及清朝的建立。皇太极去世后,他力排众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登上帝位成为顺治帝,他被封为摄政王,顺治元年,多尔衮借势明代大将吴三桂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,收降吴三桂,指挥并率领清军冲破山海关,入主中原,建立大清王朝,对清朝开始在中国近300年的统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由于他的战功显赫,先后被晋封为“叔父摄政王”、“皇叔父摄政王”、“皇父摄政王”,辅佐顺治帝,成为实权在握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皇帝规制的摄政王,而这个明代当年的洪庆宫就被改建成了睿亲王府,成为多尔衮的府邸。

从普度寺山门往里走是长长的斜坡,这个曾经的睿亲王府的地基比周边建筑高出了足足有3米,如今虽然两侧的偏殿和其它建筑均以被拆除了,而因为受新冠疫情的影响,所有大殿均大门紧闭,禁止入内,但从外观来看,仅存的正殿和方丈院等建筑仍然保存完整,雕梁画柱、金碧辉煌,能感受到其旧时恢宏的气势。一进山门就能看见一尊睿亲王多尔衮的半身塑像,高大威猛,据说多尔衮身材高大魁梧,身高将近2米,加上常年征战,战功赫赫,因而养成刚硬的气质,气度非凡,塑像身挂朝珠,着摄政王朝服,目光炯炯,虽为半身像,仍不失英武。站在庭院之中,能清清楚楚地看见故宫的宫墙和里面建筑的屋顶,也许正是由于地基高出3米的缘故,站在院墙边俯视周遭民居,有居高临下俯视天下的感觉,也彰显着昔日睿亲王府的显赫地位与荣耀,但这些超越规制的行为也为他埋下了祸患。

顺治七年,多尔衮在古北口行猎时坠马跌伤致死,享年仅39岁,当时顺治帝闻讯还率王公大臣身着缟服步行到东直门外五里,迎接多尔衮的遗体,还下诏追尊多尔衮为“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”,庙号为成宗,丧礼也是按照皇帝礼制进行的。但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由于皇权之争,多尔衮与顺治之间积下的宿怨由来已久,以及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,就在多尔衮死后两个月,皇宫内的反对派即罗列了十几条罪状,顺治帝剥夺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号,并掘其坟墓,睿亲王府也被查收,其家眷仆从被悉数驱离,许多亲信党羽也被以各种罪状剪除,昔日显赫一时的睿亲王府一瞬间就落败了,无人敢问经。直到乾隆四十三年,乾隆帝才为其平反,恢复睿亲王封号,评价多尔衮为“定国开基,成一统之业,厥功最著”。而康熙帝为了团结蒙古、西藏等少数民族,特准许在皇城内再建造一座藏传佛教寺庙,几经选址,寺址最终选在紫禁城东华门外的原睿亲王多尔衮的府邸之上。据史学界的观点:一是由于睿亲王府距紫禁城最近且规模宏大,二是明代时这里的洪庆宫就是供奉藏传佛教番佛玛哈噶喇之处(玛哈噶喇是藏语,意为“大黑天神”,是藏传佛教密宗的重要护法神,被说成是文殊菩萨的化身,是神力、武功的象征,也是财神之一),三是无论多尔衮是否被追罪,在他死后曾被追封为皇帝成宗,改为寺庙正好符合规制,于是,康熙帝于康熙三十三年下诏,将原睿亲王(多尔衮)府改为寺庙,仍供奉明代洪庆宫所供奉的玛哈噶喇,称玛哈噶喇庙,并于乾隆四十四年对寺庙进行了修缮,次年乾隆帝将此寺正式赐名为“普度寺”。

“昔日亲王府今日普度寺”,历史的更迭,世事的无常谁也无法预料。至此,一代枭雄、威名赫赫、金碧辉煌的睿亲王多尔衮府第,一洗铅华,轮回成为宁静清幽、与世无争的“普度寺”,至今仍静静的屹立在紫禁城旁,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。

有道是: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,是非成败转头空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!(原创作者:泉林影像)#走吧自驾去旅行##北京故事@头条旅游@走吧自驾游@旅行去哪儿@中新网直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