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1997年金融危机(六)

2025-09-15 04:59 来源:健乐园 点击:

1997年金融危机(六)

《八次危机》四

90年代末以来,中国经济危机表现出两个特点:

其一,外资在中国产业资本海外扩张带来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,队中国经济主导地位不断加强给,21实际以来,跨国公司几乎控制了中国全部高附加值产业及其出口,并成为主要获利者。

其二,中国逐渐成为全球资本化的主导国家转嫁成本的承担者,经济危机逐渐转化为输入型为主,面对这种外向型经济危机,中国缺乏国际谈判定制权,仅依靠国内一般调控政策难见效。

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及影响

90年代末,中国经济社会出现“告别短缺、进入过剩”的历史阶段性转变,主要特点是由以往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,供求关系发生变化,进入生产过剩危机。

应对措施的主要经验是“政府介入”,一是强力进行金融领域改革以防范风险,二是大规模增发国债投入基础建设以扩大内需。

由于分权制改革最初始于中央对地方放“甩包袱”,所以最终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全部由名义上集权的中央政府承担,责、权、利不统一的政府金融资本高速扩张。

本轮危机对“三农”与“三治”的影响

城乡二元结构1997年危机中仍然发挥劳动力“蓄水池”调节作用,使得城市经济危机没有演变成为社会危机,“下岗潮”增加隐性失业人员约2030万人,这部分城市失业人员基本转移到农业就业人口中。

97年之后,城市经济危机导致城市消费减少,城市危机“甩包袱”到农村,使得发展兴旺的乡镇企业进行私有化改制,改制后脱离了社区属性的乡镇企业,不再以社区就业为目标,转向利润最大化的资本目标,减员增效成为了乡镇企业主流,农村无法获得更多的投资。

自收自支乡村治理模式呈现危机,在2004中央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之前的日子里,乡镇频繁加重农村负担,中央频繁出台文件禁止加重农村负担成为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