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1900年10月8日——惠州起义

2025-11-09 03:38 来源:健乐园 点击:

1900年10月8日——惠州起义

1900年,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,政局混乱,正处于一个"可生可死、可剥可复、可奴可主、可瘠可肥"的时刻。孙中山"乘时而起",派杨衢云、郑士良到香港、惠州等地准备起义。这时,英国为了阻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,怂恿两广总督李鸿章在华南"独立",并拉拢孙中山与李鸿章合作。

1900年5月、6月间,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转告孙中山,说李鸿章有意在两广独立,请孙中山速来广东协同进行。孙中山颇不信李鸿章能有此魄力,但愿意一试。他在继续加紧策划武装起义的同时,亲赴香港,派出代表与刘学询谈判。后来,李鸿章看到慈禧太后的统治没有垮台,决意北上,孙中山的一丝幻想也随之烟消云散,便决定重新全力准备武装起义。

孙中山派郑士良前往惠州,联络会党以谋发动,并派史坚如至广州策动相应。孙自己亲往香港,准备潜入内地。但由于港英当局阻止,无法登岸,便改在船上开会,决定以广东省新安县的绿林和嘉应州三合会为主力,在惠州三洲田山寨起义。让郑士良负责指挥,孙中山自己到台湾设法接济。

1900年10月8日,郑士良率领会党群众600余人在惠州三洲田山寨起义,连败清军,占领了清安、大鹏至惠州、平海一带沿海地区,起义队伍迅速扩展到2万人。为了取得孙中山在日本订购的一批军火,起义军向厦门进军。

这时,日本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突然改变了对华政策,下令禁止日本军火出口,并不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台湾活动,破坏了孙中山自海外接济起义军的计划。起义军血战半月以后,弹尽援绝,不得已,郑士良只好按照孙中山的指示,将大部分起义军解散,率一部分随从逃避香港。

虽然起义最终因筹款受挫、粮饷枪械未达,在取得几次战役胜利后不得不"解散队伍",但该次起义打响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第一枪。孙中山在回忆该段历史时感慨,正是三洲田起义,国人才开始渐渐了解革命、同情革命,"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"。

惠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前奏,其势头猛、影响大,提振了孙中山和其他革命者的信心,为最终推翻清朝、光复惠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,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。此外,起义队伍那种不屈不挠、顽强拼搏、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惠州一代又一代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