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唐睿宗-李旦

2025-08-13 16:19 来源:健乐园 点击:

唐睿宗-李旦

唐睿宗李旦画像

李旦,初名李旭轮、李轮,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县)人,为唐王朝第五任皇帝,是唐高宗李治的第8子,皇后武氏所生第4子,是唐中宗李显的胞弟。684年-690年、710年-712年,两度在位。

唐高宗龙朔二年(壬戌,662年)6月22日,李旦出生长安,初名李旭轮。

同年十月,封为殷王。

唐高宗麟德元年(甲子,664年)正月,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,以殷王李旭轮遥领冀州大都督、单于大都护、右金吾卫大将军。

唐高宗乾封元年(丙寅,666年)七月,徙为豫王。

唐高宗总章二年(己巳,669年)十一月,徙为冀王,更名李轮。

唐高宗仪凤元年(丙子,676年)正月,徙为相王。时值,相王李轮谦恭好学,精通书法,亦对文字训诂有所研究。

唐高宗永淳二年(癸未,683年)七月,改名李旦,再次徙为豫王。

同年十二月,其父唐高宗李治驾崩,胞兄李显继承皇位,是为唐中宗。

唐睿宗文明元年(甲申,684年)二月,其母武太后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,改立23岁的豫王李旦为帝,是为唐睿宗,居于别殿,不得预闻政事,不可随意出入宫廷,就连宫中亦不能自由行动,朝政决于太后,当年改元‘文明’,政事决于太后册封正妃刘氏为皇后、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。

同年七月,温州大水,冲毁4000余家。

八月,栝州大水,冲毁2000余家。

九月,大赦天下,改元‘光宅’,旗帜皆从金色。且改八品以下,旧服青者更服碧;改东都为神都,宫名太初;改尚书省为文昌台,左、右仆射为左、右相,六曹为天、地、四时六官,门下省为鸾台,中书省为凤阁,侍中为纳言,中书令为内史;御史台为左肃政台,增置右肃政台;其余省、寺、监、率之名,悉以义类改之。时值,武太后立武氏7庙,内风裴炎劝谏,不听;又以韩王李元嘉、鲁王李灵夔辈尊位重,准备杀之,裴炎再劝太后还政,致使武太后大怒,诬其谋反,斩于都亭。当月,眉州刺史李敬业、长安主簿骆宾王,于(江苏)扬州起兵,以讨武氏。

十一月,武太后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,将兵30尤,以将军李知十、马敬臣为之副,击斩之,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,发冢戳棺,复姓徐氏。

唐睿宗垂拱元年(乙酉,685年)正月,大赦天下,改元‘垂拱’。

同年二月,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数寇边,武太后以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,击之。

四月,突厥寇代州,淳于处平引兵救之,至忻州,反为突厥所败,死5000余人。

十一月,以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,讨伐吐蕃、突厥。当月,太后修故白马寺,以僧冯怀义为寺主,以便出入宫帏。

唐睿宗垂拱二年(丙戌,686年)正月,武太后下诏复政皇帝,唐睿宗李旦知其并非诚心,奉表固让。于是,太后复临朝称制,并且大赦天下。

同年二月,出现日食。时值,右卫大将军李孝逸既克徐敬业,声望甚重,武承嗣等恶之,数谮于太后,贬为施州(今湖北恩施)刺史。

三月,武太后知人心不服,欲大肆诛戮以立威,命铸铜为匦,置之朝堂,受天下表疏铭。其东曰‘延恩’,献赋颂、求仕进者投之;南曰‘招谏’,言朝政得失者投之;西曰‘伸冤’,有冤抑者投之;北曰‘通玄’,言天象灾变、军机秘计者投之。告密之人,臣下不得过问,皆给驿马,直抵御前,不实不罪,于是告密纷起。秋官侍郎周兴、御史中丞来俊臣、游击将军索元礼,均治诏狱,竞行酷法,并作大枷‘定百脉’、‘突地吼’、‘死猪愁’、‘求破家’、‘反是实’等;每得囚,辄先陈其械具以示之,无不望风诬伏。每有赦令,来俊臣辄令狱卒先杀重囚,然后宣示;更与司刑评事洛阳尤国俊共撰《罗强经》数千言,教其徒网罗无辜,织成反状,构造布置,皆有支节。太后以为忠心,益宠任之。然中外畏此数人,甚于虎狼。

四月,太后铸大仪,置于北阙。

六月,以苏良嗣为左相,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待价为右相。时值,苏良嗣遇僧冯怀义于朝堂,冯怀义偃蹇不为礼。苏良嗣大怒,命左右捽曳,批其颊数十。怀义诉于太后,太后亦曰:“阿师当于北门出入,南牙宰相所往来,勿犯也!”

九月,雍州声称新丰县东南有山踊出,遂改新丰为庆山县。四方毕贺,江陵人俞文俊上书:“天气不和而寒暑井,人气不和而疣赘生,地气不和而塠阜出。今陛下以女王处阳位,反易刚柔,故地气塞隔而山变为灾。陛下谓之‘庆山’,臣以为非庆也;臣愚以为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,不然鞅祸至矣!”武太后大怒,流其于岭外,为六道使所杀。

唐睿宗垂拱三年(丁亥,687年)闰正月,唐睿宗李旦册封皇子李成美为恒王、李隆基为楚王、李隆范为卫王、李隆业为赵王。

同年二月,突厥骨笃禄等寇昌平,命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率领诸军讨之。

五月,凤阁侍郎刘祎之私下对凤阁舍人贾大隐说:“太后既废昏立明,安用临朝称制!不如返政,以安天下之心!”然贾大隐密告太后,刘祎之遂被诬陷受贿,斩之。

七月,突厥骨笃禄寇朔州,遗燕然道大总管黑齿常之击之,以左鹰扬大将军李多祚为副,大破突厥于黄花堆,追奔40余里,突厥散走碛北。

九月,虢州人杨初成诈称郎将,矫制于都市募人迎庐陵王于房州,事被觉察,伏罪被斩。

十一月,武承嗣(太后之侄)使人诬陷施州刺史李孝逸,声称听其常言:“名中有兔,兔乃月中之物,当有天分。”武太后以李孝逸有功,减死除名,流放(海南)儋州而卒。

这一年,天下大饥,山东、关内尤甚。

唐睿宗垂拱四年(戊子,688年)正月,于神都立高祖、太宗、高宗3庙,四时享祀如西庙之仪,又立崇先庙以享武氏祖考。

同年二月,毁乾元殿,于其地作明堂,以僧冯怀义为之使,凡役数万人。当年,明堂建成,号曰‘万象神宫’,冯怀义因功拜为左威卫大将军,梁国公。

四月,武太后诬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、韩王李嘉、鲁王李灵夔、黄公李譔、常乐公主、东莞公主李融、霍王李元轨、江都王李绪等谋反,悉杀之。郝象贤临刑之际,肆口大骂太后,自是每刑人,先以木丸塞口。时值,武承嗣使凿白石为文曰“圣母临人,永昌帝业”,遣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献之,声称洛水之中所得。武太后大喜,命其石曰‘宝图’,擢唐同泰为游击将军。

五月,改宝图为‘天授圣图’,太后加尊号为‘圣母神皇’。时值,唐睿宗李旦虽为皇帝,不仅无法阻止,还得跟从太后亲临洛水,参加‘拜洛受图’大典。

六月,出现日食。

八月,琅邪王李冲、越王李贞,先后起兵讨伐太后,结果兵败被杀。时值,李唐宗室几乎杀戮殆尽。

唐睿宗永昌元年(己丑,689年)正月,大飨万象神宫,武太后服衮冕,搢大圭,执镇圭为初献,唐睿宗为亚献,太子为终献。

同年五月,以白马寺主冯怀义为新平军大总管,北讨东突厥;行至紫河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南),因不见敌,于单于台刻石纪功而还。

九月,以冯怀义为新平道行军大总管,将兵20万以讨突厥骨笃禄。

这一年,武太后杀汝南王李炜、鄱阳公李諲等皇族12人;继而又杀纪王李慎、东王李续;再杀嗣郑王李敬等皇族6人;并杀地方官尚书魏玄同、彭州长史刘易从、右武卫大将军黑齿常之、天官侍郎邓玄挺,皆以谋反之罪,或斩或绞。

唐睿宗载初元年(庚寅,690年)九月,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900人上表朝廷,奏请太后称帝。一时间,百官、宗室、外戚、四夷酋长,乃至僧尼、道士,纷纷劝进,唐睿宗李旦迫于形势,亦上表请母后称帝,并且求赐武姓。

当月,武太后正式称帝,尊号‘圣神皇帝’,改国号为‘周’,史称‘南周’,亦称‘武周’,并于当年改元‘南周天授元年’,降唐睿宗李旦为皇嗣,赐姓武氏,迁居东宫,一切礼仪比照皇太子规制,其子李成器本为太子,则降称皇孙。自此,李旦成为武氏诸王以及酷吏的攻击目标,开始艰难的皇嗣生涯。

南周女皇天授二年(辛卯,691年)九月,魏王武承嗣支使亲信凤阁舍人张嘉福,唆使洛阳人王庆之,纠集数百民众,诣阙上表,以‘神不歆非类,民不祀非族’为由,奏请武则天废黜李旦皇嗣身份,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。宰相岑长倩、格辅元反对变易皇嗣,却被武承嗣诬以谋反,下狱被杀。凤阁侍郎李昭德杖毙王庆之,劝谏武则天,保住李旦皇嗣之位。然而,武则天于万象神宫举行祭祀典礼时,不顾‘皇太子为亚献’之礼制,改由武承嗣为亚献、梁王武三思为终献。

南周女皇长寿二年(癸巳,693年)正月,武则天的宠婢韦团儿,因为引诱李旦遭拒而怀恨在心,诬陷皇嗣妃刘氏、德妃窦氏以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。

当月,刘妃、窦妃朝见太后于嘉豫殿,遂被秘密处死,埋于宫中,莫知所在。李旦对于二妃失踪之事丝毫不敢提及,在武则天面前亦表现得泰然自若,仿佛什么都未发生。韦团儿还欲加害李旦,结果遭到告发,遂被处死。时值,前尚方监裴匪躬、内常侍范云仙因为私下谒见皇嗣李旦,腰斩于市,自是以下皆不得见;又有告皇嗣潜有异谋者,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。来俊臣对东宫属官刑讯逼供,让之招出谋反实情。乐工安金藏大呼:“公既不信金藏之言,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。”遂引佩刀自剖其胸,五藏皆出,流血被地。武则天闻知,深受感动,命令停止审理,使人医之,以桑皮线缝之,敷以药,经宿始苏。太后亲临视之,叹道:“吾有子不能自明,使汝至此。”皇嗣李旦方才幸免。

南周女皇圣历元年(戊戌,698年)三月,武则天在狄仁杰、王方庆等大臣劝说之下,准备将政权归还李氏,命人前往房州(今湖北房县)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。时值,皇嗣李旦数次称病不朝,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兄长李显。

同年九月,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。

南周女皇圣历二年(己亥,699年)正月,李旦复为相王,兼领太子右卫率,后又遥领安北大都护。

同年二月,年岁已高的武则天为了缓解调解李氏、武氏之间矛盾,召集两族子弟于明堂盟誓,保证和睦共处,铸之铁券,藏于史馆。时值,相王李旦作为李氏代表,与李显、太平公主一同参与盟誓。

南周女皇长安元年(辛丑,701年)八月,突厥默啜可汗率军南侵,命安北大都护相王李旦为天兵道元帅,统率诸军抵御,未行而突厥退兵。

同年九月,相王李旦又任左、右羽林卫大将军。

南周女皇长安二年(壬寅,702年)二月,突厥寇盐、夏二州。

同年三月,突厥破石岭,进犯并州。

五月,相王李旦任为并州牧,充任安北道行军元帅。

八月,太子李显、相王李旦、太平公主因见司仆卿张昌宗兄弟贵盛,势倾朝野,上表奏请封之为王,然而皇制不许,乃赐张昌宗为邺国公。

南周女皇长安三年(癸卯,703年)七月,以相王并州牧李旦为雍州牧。

唐中宗神龙元年(乙巳,705年)正月,宰相张柬之、崔玄暐等发动神龙政变,诛杀武则天的权臣张易之、张昌宗,逼迫武则天禅位李显,是为唐中宗。时值,相王李旦统率南衙禁军捕获韦承庆、崔神庆等张氏党羽,因功拜为太尉、仪同凤阁鸾台三品,并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,加号‘安国相王’。

同年二月,李旦辞去太尉以及知政事之职,唐中宗李显欲立他为皇太弟,相王李旦固辞。

唐睿宗景云元年(庚戌,710年)六月,唐中宗李显驾崩,皇后韦氏立温王李重茂为帝,改元‘唐隆’,并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,遣亲信控制南北衙禁军以及尚书省诸司,准备效法武则天,篡夺唐室江山。时值,作为皇帝叔父的李旦被拜为太尉,与太平公主成为韦皇后夺位的主要障碍,因而韦后一党决意置二人于死地。相王李旦第3子李隆基于京师暗中招揽豪杰,与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。兵部侍郎崔日用本为韦氏一党,因为惧祸,遂将韦氏之谋密报李隆基。

当月二十日,李隆基在葛福顺、李仙凫等禁军将领协助下,打着‘诛诸韦以复社稷,立相王以安天下’的旗号,发动兵变,韦皇后惶恐之下入飞骑营,却被斩之;安乐公主方照镜画眉,军士亦斩之。就这样,尽杀诸韦于杜曲(今西安南),婴孩不免,诸武亦诛死流窜殆尽。平叛之后,李旦携少帝李重茂登上安福门,以安百姓,李隆基因功拜为宰相,进封平王,统率万骑禁军,控制皇城内外。李重茂迫于形势,请求让位叔父李旦。起初,李旦极力推辞,后来听从李隆基、李成器等劝说,接受皇位。

二十四日,49岁的李旦于太极殿登基,第二次即位,并于当年改元‘景云’,大赦天下,复封李重茂为温王。时值,李隆基虽然建有大功,李成器却为嫡长子,皆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,唐睿宗李旦为此犹豫不决,李成器遂以‘国家安则先嫡长,国家危则先有功’为由,主动辞让太子之位,加之刘幽求等政变功臣支持李隆基,唐睿宗李旦遂立李隆基为皇太子。

同年十月,李隆基英武敏智,甚为太平公主所惮,遂于朝野散布流言,宣称李隆基并非皇帝嫡长子,没有立为太子资格。后因唐睿宗李旦公开宣谕,流言始得平息。于是,太平公主又在李隆基左右安插耳目,监视日常行为,又与窦怀贞等大臣结为朋党,密谋加害。这样一来,二人矛盾公开,太平公主甚至将宰相邀截于宣政殿光范门内,暗示他们应劝皇帝改立太子,遭到宋璟严词拒绝。

同年,谯王李重温于均州(今湖北丹江口)起兵讨唐睿宗李旦,事败被杀。

这一年,奚族南侵,劫掠渔阳(今天津蓟县)、雍奴(今天津武清东北)等地,后经卢龙塞(今河北喜峰口)退回漠北。幽州都督薛讷率军追击,未能追及。不久,唐睿宗李旦调任薛讷为并州长史,以左羽林将军孙佺接任幽州大都督。

唐睿宗景云二年(辛亥,711年)正月,后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和,并且请求和亲。当月,追立妃刘氏为‘肃明皇后’,陵曰‘惠陵’;德妃窦氏为‘昭成皇后’,陵曰‘靖陵’,皆招魂葬于东都城南。

同年二月,命皇太子李隆基监国,六品以下除官以及徙罪以下,并取太子处分。并将可能威胁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,又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(今山西永济)。太平公主至唐睿宗面前哭诉,于是留于京中。

三月,以宋王李成器之女为金山公主,许嫁突厥默啜可汗,并命鸿胪卿和逢尧出使突厥,默啜遂改穿唐人冠带,南拜称臣,遣其子杨我支以及国相入朝迎亲。然其到达之时,太子李隆基已经即位,亲事遂被废除。

五月,唐睿宗李旦以山南道、陇右道所辖区域阔远为由,将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、山南西道;又将陇右道黄河以西的凉州、甘州、肃州、瓜州、沙州、伊州、西州划出,设河西道,置节度使、支度使、营田使等职。贺拔延嗣成为首任河西节度使,而节度使从此成为朝廷正式官职。

六月,再分天下置汴、齐、兖、魏、冀、并、蒲、鄜、泾、秦、益、绵、遂、荆、岐、通、梁、襄、扬、安、闽、越、洪、潭24都督府,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吏。然因都督权柄过大,遭到群臣反对,未能实行;又废除负责地方监察事务的右御史台,设置十道按察使,负责监督地方政治,使得按察使一职成为常设官员。当月,幽州大都督孙佺不听部将劝谏,发两万步兵、八千骑兵,与左骁卫将军李楷洛、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兵分三路,袭击奚族,结果在冷陉地区(今内蒙古巴林右旗),反被奚族酋长李大酺所率八千骑兵击败。孙佺谎称奉旨前来招抚,诬称李楷洛不受节度,擅自出战,同时将紫袍、金带、鱼袋以及军中锦帛万余段赠予李大酺,以示和好,李大酺遂让孙佺还师。孙佺仓惶撤退,部伍大乱。李大酺乘势追击,俘获孙佺、周以悌,执往突厥斩首。

十月,朝廷令天下百姓25岁入军,55岁方可退伍。

十二月,唐睿宗李旦册拜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,让其招抚西突厥治下十姓部落。

唐玄宗先天元年(壬子,712年)七月,彗星出现西方,经轩辕入太微,至于大角。

同年八月,唐睿宗李旦自称太上皇,传位太子李隆基,仍然掌握三品以上官员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裁决权。太上皇每5日于太极殿接受群臣朝贺,仍旧自称为朕,皇帝李隆基自称为‘予’。时值,太平公主依仗太上皇李旦的信任,仍然拥有强大势力,7位宰相就有5人出其门下,文武百官大都依附于她,公然提出废掉皇帝,终因宰相陆象先反对未遂。

十一月奚、契丹二万骑寇淦阳,幽州都督宋璟闭城不出。时值,太上皇李旦诰遣皇帝李隆基巡边。

唐玄宗先天二年(癸丑,713年)正月,皇帝李隆基巡边改期,所募兵各散遣,结果不得成行。

同年七月,唐玄宗李隆基为夺回应有权力,抢先发动‘先天政变’,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、萧至忠、岑羲等太平公主的党羽,随后赐死太平公主。太上皇李旦初闻变乱,与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门避乱。得知李隆基扑灭太平公主势力,于是下诏宣布窦怀贞等罪状,正式归政皇帝,退居百福殿,颐养天年。

唐玄宗开元四年(丙辰,716年)六月二十日,两次在位共计10年的唐睿宗李旦于百福殿病崩,享年55岁。唐玄宗李隆基不惜花费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,以空前规格为父营建皇陵,以感激父亲让位之情。

同年十月,葬于桥陵(位于陕西省渭南蒲城县城西北15千米的丰山),庙号‘睿宗’,谥曰‘大圣贞皇帝’(《新唐书》作大圣真皇帝),并将蒲城县改名奉先县。

唐玄宗天宝八载(己丑,749年),改谥‘玄真大圣皇帝’。

唐玄宗天宝十三载(甲午,754年),增谥‘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’。